努力成为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好少年
9月24日,苏杰学校初中部全体师生前往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南京集成电路创新馆、长江江豚科教中心等场馆,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。
在“中国芯”里感受科技创新力量
活动第一站,同学们来到南京集成电路创新馆,探索芯片世界的奥秘。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,大家认真探究芯片设计、晶圆制造、芯片制造、测试封装、制造装备等产业链环节,初步了解芯片制造工艺。看着展柜上从石英砂到高纯硅再到晶圆的蜕变过程,同学们直呼神奇——“原来生活里常见的沙子就是晶圆的原材料,并最终被制作成引领科技发展的芯片。”
最令大家兴奋的是两个巨型机械臂托举的三块液晶屏。随着视频播放,机械臂灵活转动,三块屏幕时而拼合时而分离,生动演绎光刻、蚀刻等复杂工序。
同学们还坐上“未来无人驾驶巴士”,游览以芯片为基石打造的未来南京城——无人机在空中运送快递、智慧路灯自动调节亮度、无人驾驶汽车在立体路网中川流不息……
动手制作收音机的环节,同学们从 “观察者”变为 “实践者”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大家对照电路图,将各种元件逐一组装。
苏杰的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,勤于动手,还乐于思考。他们围绕 “为什么制造芯片要在‘超净间’进行?”“‘纳米级’竞赛有什么意义?”“芯片的自研自制对一个国家来说为什么如此重要?”等问题进行了讨论,并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:“纳米级制造可以减少芯片的能源消耗,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。”“制造芯片需要物理、化学、数学等多种跨学科知识,我们现在要打好基础。”“芯片国产化意味着我们能够自主设计、制造和封装测试芯片,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,确保不受制于人。”
在国家级科研平台探索“材料密码”
初一年级的同学们来到国家级科研平台——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。该实验室聚焦能源材料、环境催化、膜分离技术等前沿领域进行研究,多项成果应用于航天、环保和新能源产业。
大家首先走进科技成果展厅,双球差矫正透射电镜、发射扫描电镜等尖端设备令人大开眼界。在专业老师的详细介绍下,同学们对这些设备的用途和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。“纳米材料还能用来做防污的衣服。”“混凝土里添加特殊材料,就能防止裂缝漏水。”围绕生活中的材料应用,同学们积极思考化学学科与生活的关系。
随后的实验室参观环节,更是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材料化学在环保科技方面的实际应用。在膜分离技术实验中,学子们亲眼见证含油废水通过特殊膜材料的过滤,从浑浊变为澄澈。“以前觉得化学离生活很远,现在发现实验室里的研究,其实都在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。”参观结束后,同学们不由发出感慨。
在田间地头感受秋收之趣
离开实验室,同学们来到农场。手剥玉米大赛、自制爆米花、弹棉花做棉被等一系列农活,让大家在传统劳作中感受收获的乐趣。
手剥玉米大赛一开始,大棚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“沙沙”声。学子们不仅比拼速度,更在实践中琢磨技巧——“先把玉米掰成两半,再顺着纹路剥,更快!”“指甲容易疼,用玉米芯的硬端刮,效率更高!”
同学们还尝试了自制爆米花。在农民师傅的指导下,同学们把食用油、玉米粒、白砂糖倒入锅中,开始快速翻炒起来。想要制作出色泽金黄、香脆可口的爆米花可不容易,翻炒速度、铁锅温度、起锅时间,都要拿捏好分寸。随着一系列“砰砰”声,越来越多的爆米花出锅了,顿时香味四溢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分享这美味的劳动成果。
最让大家感兴趣的,是弹棉花、做棉被。看着老师傅手中的弹弓上下翻飞,蓬松的棉絮逐渐成型,同学们纷纷尝试操作。短短1分钟下来,同学们的胳膊已经有些发酸。“原来手工做棉被这么费力,现在有机器弹棉,效率快多了!”同学们在别样的课堂里体验着、思考着,读懂了“科技让生活更便捷,而传统技艺中的智慧也值得传承”这一内涵。
在江豚馆中独立策划宣传
初二、初三的同学还接收到了一项挑战:参观长江江豚科教中心,以小组为单位策划、制作“保护江豚”宣传海报或视频,并面向小学部1-6年级学生进行宣讲。
出发前,同学们在先导课上学习了如何策划、什么是好的策划等一系列基础知识。来到长江江豚科教中心,每个人都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,近距离观察长江中的“微笑天使”江豚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标本,了解最新最全的长江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科学研究成果,为接下来的策划积累素材。
基于对江豚与长江生态的认知,同学们立刻投入“保护江豚”宣传策划中——有的同学负责绘制江豚形象,有的同学提炼“守护长江精灵”的宣传语,有的同学构思视频脚本,大家分工明确。
更重要的是,在准备宣讲词时,大家考虑到宣讲对象是1-6年级的学弟学妹,设计了一系列小巧思:用直观的数据解释“为什么江豚需要保护”,设计互动提问“我们能为长江做什么”,甚至绘制江豚的卡通形象,让宣讲更具吸引力。
接下来,同学们还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宣讲方案,并走进小学部各个班级,为弟弟妹妹们开展主题宣讲。
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,苏杰少年们将以更开阔的视野、更扎实的能力,探索世界、勤奋研究,成长为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少年。